这是一位固执的企业家,用30年时间推动计算技术革新,最终跻身世界顶级富豪榜的传奇。
这是一场硅谷的反叛——一群工程师不顾华尔街唱衰,坚持将愿景变为现实。
这也是新型人工智能诞生的故事,这项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,至今仍充满未知与争议。

故事的核心人物是黄仁勋——NVIDIA公司的掌舵人,执掌这家企业已长达32年。在标普500科技公司CEO中,他的任期无人能及。作为一位深谙芯片技术的梦想家,黄仁勋总是从基本原理出发,思考芯片的潜力,并敢于押注未来。他的判断并非每次都正确,但一旦成功,回报惊人:早期对AI的投入,如今被视为硅谷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。如今,NVIDIA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,与苹果、微软并肩。
黄仁勋性格复杂——幽默、自嘲,却又充满矛盾。2023年,我在Denny's餐厅与他共进早餐,这里是他30年前拟定商业计划的地方。他点了7道菜,包括名为"大鸟"的火鸡三明治和炸牛排。点餐时,他告诉服务员:"我曾在这里洗碗,后来升为服务员。"这段经历是他融入美国文化的缩影。
出生于台湾,10岁移民美国的黄仁勋,始终保持着"局外人"视角。1993年,30岁的他与两位伙伴创立NVIDIA,最初瞄准高端游戏显卡市场。当时的玩家热衷组装电脑,甚至选用透明机箱展示内部的NVIDIA显卡。
90年代末,为提升游戏渲染效果,NVIDIA冒险转向"并行计算"技术。这是一场豪赌——"成功率最初是零,"黄仁勋回忆道。此后十余年,他无视华尔街质疑,坚持拓展游戏以外的市场:气象预报、医疗影像、石油勘探......公司股价长期低迷,他一度面临被收购的风险。
转机出现在2012年。当时,多伦多一组研究人员用NVIDIA游戏显卡训练神经网络——这项曾被学界冷落的技术。黄仁勋敏锐发现:他的并行计算平台能极大加速神经网络训练。于是,他押上整个公司,将两种"失败技术"结合,最终实现逆袭。
这场豪赌的回报超乎想象。10年间,NVIDIA从销售200美元的游戏配件,转型为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设备。几乎所有主流AI应用——从图像生成到聊天机器人——都在NVIDIA的硬件上开发完成。凭借近乎垄断的AI芯片市场地位,黄仁勋被称作"AI时代的淘金工具供应商"。不过,他提供的不是铲子,而是内置千亿晶体管的训练芯片,单价高达3万美元,交货周期超过一年。
黄仁勋的思考方式更像工程师而非商人。早餐时,他说:"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避免公司倒闭。"他认为,AI正在颠覆自1960年代以来的计算架构。"深度学习不是算法,而是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。"
这种新软件能像人类一样写作、解题、诊断疾病,甚至主持播客。当我提及一段机器人自主分类积木的视频时,黄仁勋用香肠卷着松饼,不以为然地说:"这和微波炉原理没区别。"对于AI威胁论,他始终嗤之以鼻:"这只是数据处理,值得担心的事情多着呢。"
2023年5月,当数百名科技领袖联署警告AI风险时,黄仁勋拒绝签字。他坚信AI纯粹是进步力量,正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。"马匹被淘汰是因为它们不会打字,"他调侃道。临别时,他留下1000美元小费,并预言:"小说家可能是最早被AI影响的职业。"

采访黄仁勋并非易事。他不愿谈论自己,甚至逃避个人问题。当我告知要为他写传记时,他回应:"希望出版时我已经死了。"但通过近200位受访者——员工、对手、老友——的叙述,一个立体形象逐渐清晰:既是强势CEO,也是顾家的"傻气"男人;既害怕辜负员工期待,又执着于推动技术边界。
驱动他的不仅是焦虑,更是对AI潜力的信念。尽管多数乐观派也呼吁谨慎,唯有黄仁勋坚信AI纯然有益。这种信念支撑他30年如一日,每周工作7天,每天12-14小时。
若要理解黄仁勋,必须回到1973年——那个独自赴美、在肯塔基乡村学校求生的男孩。他的故事,远比Denny's餐厅的创业传说更早开始。